云飞百科

云飞百科

南宋四大家马远的代表作品马远与夏圭之间的比较 马远夏圭以什么的作品面貌引领了南宋

历史常识 0

简述南宋马远,夏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谢谢·

马远,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郑滑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风格独特,富有诗意。画水能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气候下的种种形态。其花鸟作品善于在自然环境中描绘花鸟的神情野趣。所画人物,取材广泛,多画佛道、贵族、文人雅士、渔樵、农夫等,闲雅轩昂,神气盎然。他画树石等用郑虔的淡彩法,又颇类于巨然。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与同时的夏 ,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历代评画者评他是“水墨苍劲”的风格。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得十分动人。

夏圭,字禹玉,南宋画家。浙江杭州人。曾任画院待诏。他开始学画人物,后来攻山水画,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族而成,神态生动。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画雪景学范宽。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秃喊埋腊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液蔽理念。 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二人区别: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宋画之妙】马远、夏圭:一角画韵 以小见大

南宋 马远 《水图》 局碧梁宏部

中国人有这样的观点,长江白沙无数,却可一尘观之;大海浩瀚万千,却可一沤见之;群山巍峨绵延,一拳石约略知之;更有那一叶落,知劲秋;月圆,知宇宙;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的消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中的一个大问题,它反映了中国人以小见大的智慧。是代表东方美学传统的最有魅力的观念之一。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局部

中国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说的是南宋两位画家,一是马远,一是夏圭,两人都是有独特贡献的画家。他们的艺术尤其对“以小见大”体会深刻。

马一角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水墨谈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

《踏歌图》 局部

马远的山水画和全景山水有很大不同,他的画多取寥寥一角,景物少,用笔简率,《格古要论》说他:“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总之一切都作了简略的处理。

南宋 马远 《对月图》

绢本淡设色,纵149.7厘米,横7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他的《雪滩双鹭图》,远处画雪山绵绵,空蒙一片,近置溪流,冰棱历历,岸边枯荻老树参差,有数只白鹭闲憩,卷缩畏寒,表现了中国画习见的荒寒境界。此图就体现了马远绘画简而刚的特点,山色溪涧皆在烟色微茫中,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弯,简率中透露出清旷之旨,景少而意多,物小而韵长。从一角而至于广袤,由有限而至于无限,这里就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智慧。

南宋 马远 《雪滩双鹭图》

绢本浅设色 纵60厘米 横38厘米

他著名的水图卷也十分精妙,这些水图每幅不过画波纹数缕,却提名为“长江万顷”、“云生沧海”、“黄河逆流”等等,以几缕波纹,却要表现长江、苍海、黄河等的浩瀚,所体现正是“一沤大海”、“恒河微尘”、“一勺水也有曲处”的中国艺术精神。

李日华评马远《水图卷》云:“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蠡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具在。”李日华有这样的观点:“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悔册,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得性是最高的,马远的画获得性之评。渣猜尤其是《秋水回波》对光与影的处理,真是将世界的微妙传达了出来。

《水图》共有十二段。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一 波蹙金风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二 洞庭风细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三 层波叠浪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四 寒塘清浅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五 长江万顷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六 黄河逆流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七 秋水回波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八 云生沧海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九 湖光潋滟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十 云舒浪卷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十一 晓日烘山

南宋 马远 水图卷 局部十二 细浪漂漂

夏半边

夏圭的小景也很有特色,他主要画水乡景色,水光潋滟,烟雾蒸腾,别具风味。他画烟村、渔舍、云树、雾林等平凡的景物,最是见长,他将禅家的平常心落实到画中,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对世界的感悟。

南宋 夏圭 《烟岫林居图》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 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烟岫林居图》就是典型的夏半边的构图方法,山取一角,树取几枝,宅露一线,一切都在遮遮掩掩、迷迷蒙蒙中。夏圭山水初师李唐,后受马远影响,一角的马画,和他的半景式构图,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格古要论》评他的画说:“夏圭山水,布置、皴法与马远同,但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喜用秃笔,树叶间有夹笔,楼阁不用尺界,信手画成,秃兀奇怪,气韵尤高。”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一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二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三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四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五

马、夏的表现方法不只是他们个人的特别趣味,其实,在中国画史上是有普遍性的。当代中国画研究者沈迈士先生说:“中国画的特长即是 ‘以小见大’,这种手法自隋唐以来逐渐成长,趋于成熟,到北宋达到神妙的境界。”“以小见大”是中国画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国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式的构置,但更多的是追求在微小精制的景观中展现广阔的境界,意象是精微的,韵味却是幽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