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飞百科

云飞百科

吉田茂的八格牙路事件如何评价吉田茂 日本说八格牙路是什么意思

历史常识 0

一、如何评价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地铁站高呼“八格牙路”?

中国留学生发表如此不敏感和冒犯性的言论,对历史和受害者都缺乏敬意,这蔽圆正种言论显然是不合适的广岛原爆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悲剧之一,这次事件导致了数十万人死亡和财产的巨大破坏,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和苦痛。

虽然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不同,但是,我们仍需尊重历史和受宏悔害者。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事件,以人性和良知为尺度,理性和冷静地发表言论。 如果对于某个事件感到难受和无法同情,应该用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来探讨该事件,反思其背后的原因和性质,并不应该无视众多受害者的内心痛苦,使用攻击性的语言,以此来获得短暂的关注度。

综上所述,尊重历史,尊重受害者是基本的人类道德底线,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坚守这一底线,避免恶意言论,促进友好的交腔悔流和思想共享。

二、日本质量神话的破灭?日立质量事故引发的思考

纵观战后日本崛起,涌现出一大批全球知名的企业例如:丰田、本田、三菱、住友、夏普、松下、日立、富士通、富士、索尼、柯达、马自达、精工等。这些企业得益于他们的产品品质优良、始终追求至善、精益求精。20年前我在大学里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随身听就是松下的,耳机是索尼的,音效在当时绝对秒杀一条街。当时能用到日本品牌的产品都觉得有优越感,家里有太夏普的彩电,也定是有钱人家了。后来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吉田茂总结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正是因为有这种止于至善的精神,日本产品成了高质量的代名词。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盛田昭夫说:"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正是由于戴明将质量管理技术和观念带入日本,同时日本人又有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才让日本企业迅速占领市场甚至打败美国企业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在这个时期也孕育出了很多日本本土的质量管理专家,为质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我们现在工厂所使用渣冲的品质改善工具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他们。很多重要的品质改进方法比如QCC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石川馨(Ishikawa Kaori)是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因果图(鱼骨图)的发明者。

持续改善(CIP)是ISO9000最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持续改善。也是由日本持续改进之父今井正明在《改善—日本企业成功饥搜的关键》一书中提出的,Kaizen意味着改进,涉及每一个人、每一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从最高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到工人。“持续改善”的策略是日本管理部门中最重要的理念。

质量功能展开(QFD)由赤尾洋二和水野滋两位日本教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作为一项质量管理系统提出, 目的是为了设计、生产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目前QFD也几乎成了汽车行业开发阶段的标配。

田口玄一博士发明的田口方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质量工程方法,它强调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通过检验,而是通过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产品的稳健性设计到产品和制造过程中,通过控制源头质量来抵御大量的下游生产或顾客使用中的噪声或不可控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包括环境湿度、材料老化、制造误差、零件间的波动等等。田口方法不仅提倡充分利用廉价的元件来设计和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而如肢歼且使用先进的 试验技术 来降低设计试验费用,这也正是田口方法对传统思想的革命性改变,为企业增加效益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据央视网,近日,日本日立集团子公司日立金属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质检数据造假至少存在30年,波及1952家全球企业。英国英格兰高速铁路发生大规模停运也与此相关,原因是部分日本日立(Hitachi)生产的列车底盘出现裂纹。那么声称自己严谨负责、止于至善的日本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质量问题?是什么原因? 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日立金属造假手段包括: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日立集团首次曝出造假丑闻。

2018年,日本日立集团旗下公司日立化成公司承认曾篡改6万枚工业用铅蓄电池的检测数据,并将数据填入提交客户的检测报告中,随后又发现消息称,显示器材料及汽车零部件等新发现违规检测,问题产品涉及包括已公布的半导体零部件及铅电池在内的30种产品,已交货的客户扩大至约2400家企业。可见造假并非仅此一例,长期的数据造假可能已经成为日立集团的新常态。

以下是近几年日本企业出现的重大造假丑闻:

2013年,三菱制造的世界最大货轮MOL号巨轮,在风平浪静的海上直接断裂成两截,随后沉没。这是全世界第一艘自行断裂的货轮,开人类巨轮制造之先河,断裂的方式还如此诡异,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

2017年,韩国一艘三菱制造的26万吨矿砂船断裂沉没,引发了韩国方面对全国轮船的大检查,结果震惊的发现大部分日本造巨轮,船体内部都有大大小小的裂缝。在如此恶性的事故发生后,全球多个国家对日本产品的质量发起了质疑,深挖质检数据,然后直接引爆了日本产品的道歉狂潮。

2016年,日本三菱集团被爆油耗数据造假长达25年。

2016年,日本东芝集团被爆财务造假长达7年。

2017年,日本兵库县农协经营的餐厅被爆向顾客提供了3200份次等牛肉冒充的“神户牛”。

2017年,日本日产汽车被爆让没有任何资质的检测人员对汽车出厂进行终检工作。

2017年,日本碳纤维生产商东丽承认测试数据造假持续八年,至少造假149次。

2018年,日本西铁城电子公司被爆篡改产品数据。

2018年,日本KYB工业株式会社被爆在免震装置和减震装置上篡改性能检查记录数据。

2018年,日本神户制钢被爆数据造假,问题涉及200多家企业。

2021年,日本小林化工被爆造假40年,500种药品中80%有造假记录。

2021年,日本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被爆质检数据造假长达20年。

2021年,日本日立被曝光质量造假30年。

那么我们应该从日立造假的案例中学习到什么?我们来看看这些做假的手段,

1.不按照客户和规定进行检查。       

2.变更检查条件。                         

3.直接篡改检查结果数据等。

做过品保的人都知道,这些在企业质量管理中是明令禁止的,我们有体系完善的ISO9000,有品质控制计划(QP),有生产管制程序(PMP),有做过量测系统分析(MSA),有量测标准方法(MTD)……第一点和第二点就是为了让不良品检验成良品,故意没有按照MTD执行检查,私自更改检查条件和方法。第三点看起来好像只是作业人员品质意识低下,私自篡改数据。但我想一个员工做假可能有偶然因素影响,但能够坚持30年,并且全部检查人员都篡改数据那就不是偶然了,一定是系统性的做假,甚至是企业内部已达成共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坐视不管,听之任之,抱着反正这么久了都没有出问题的侥幸心理。

不良改善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而且对于材料的性能改善,改善挑战更大。相比之下,篡改数据反而工程、生产、交管、市场、财务等部门包括老板在内都如释重负,乐见其成,轻松自在。唯有品管部门刚开始可能会承受压力,最后也慢慢水煮青蛙,习惯了,从蹑手蹑脚到放心大胆,最后成为了背锅侠。

对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来说,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一是要织牢制度的篱笆,在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严格落实监督机制,用制度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全体员工养成遵章守法、自觉抵制投机取巧行为的良好习惯。华为的任正非说,质量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的质量、技术的质量、流程的质量而是要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三是企业管理者也要做好两件事,既要严格督促各级员工执行制度完成任务,并及时防范和堵塞各类漏洞;也要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这也是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不同。特别是Z0代即将步入职场,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改变公司的规章制度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环境。

最后,企业应采用更多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质量监管方式,从各方面铲除产生不规范行为的土壤,才能以高质量产品铸造品牌,以高质量发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朝鲜战争的意外红利——二战战败国日本10年内快速崛起的秘密

说到70年前朝鲜半岛的那场战争,我们多把目光聚集在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英勇作战上,对同样近在咫尺的日本有所忽略。

日本没有参战,也没闹腾出啥动静,似乎没啥存在感。但这场战争对它而言是阵及时雨,正是拜战争所赐,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迅速走上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重返国际舞台。

具体来看一看。

战前的日本是比较凄惨的,美国独占日本,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以征服者的姿态带领美军进驻日本,坐镇东京当起了太上皇。

美国大兵们在日本花天酒地,过得逍遥快活乐不思蜀,还留下了许多日美混血儿。

风光的美军背后是日本的苦楚,当时日本人口大量损失,生产力几乎被破坏殆尽,国土荒芜、经济衰竭,一片破败景象。套用句中国古话就是“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需要说明下,美国占领日本,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在美苏越来越不对付的情况下,美国在东亚需要一个基地来遏制苏联。

所以美国也制定了一个“道奇路线”,目的是在政治和经济上重建日本,让它按照美国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复兴,成为美国“遏制政策”的重要一环。

1949年2月起,道奇路线开始在日本推行,这个路线对日本有纯局罩利有弊,它抑制了日本战后的通货膨胀,稳定了日本的财政,对日本以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它同时也使美国政府彻底解除了对日本的直接经济援助,因为这是道奇路线的出发点之一,经济紧缩政策又开始让资金来源紧张,于是出现生产停顿、企业倒闭,失业人数增加。

到朝鲜战争爆发前,日本已出现经济危机,这被称为“道奇萧条”。

比如丰田公司,它在1949年11月-1950年3月的赤字就高达7600万日元,为了自救,丰田在6月9日裁员1600人。裁员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再这样下去丰田很快要宣告破产。

当时日本首相是吉田茂,这是个老资格的政客,曾长期担任外交官,国际视野比日本战后第一任首相币原喜重郎要开阔得多。

吉田茂的外交政策是务实的民族主义,也就是机会主义。

对吉田内阁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有两个:

尽快与同盟国订立合约,以重返国际舞台。

早日完成日本战后经济重建,让日本经济恢复。

——有钱有地位,日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如此才能挽救日本。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吉田内阁必须取悦同盟国。

事实上,只需要取悦美国就够了,因为美国独占日本,联合国又受美国控制,只要美国首肯,国际 社会 就不成问题。

但由于战争差点让日本亡国,日本国民痛定思痛,厌战情绪严重,吉田要是公开完全倒向美国,把日本拉进冷战的圈子里,他这个内阁恐怕就得垮台。

有个数据是1949年11月《每日新闻》进行的一个调查,当时对于腊闷日本“将来如何保障日本安全”这个问题,48.4%的日本国民赞成永久中立,让日本成为东亚的瑞士。

赞成依靠美国的只有20.5%。

该吉田出招了,如何既取悦美国又让国民接受,这是个有点矛盾的问题。

吉田不愧是资深政客,他的办法是: 秘密主义外交。

公开场合,比如国会辩论或面对国内媒体时,吉田整天打哈哈,今天说“很难回答此类问题”,明天说“正在研究”,不对具体问题正面回答。

凡此种种,从他上台后到朝鲜战争爆发前3年时间里,他已多次表明他的设想。

美国的态度

虽然吉田一再示好,美国此时却并未下定决心,也没有对他有所回应。

美国有自己的考量,他们内部对如何与日本达成合约有着争论。

争论来自国防部和国务院。

美国国防部代表军界,日本在二战中在太平洋的抵抗让美军伤亡惨重,国防部代表着军人的意见,他们态度强硬,要求对日本进行长期占领,不让日本有再次恢复军事潜力的可能。

美国国务院代表政界,政客们考虑的是国际战略,他们的意见是和日本签订条件宽松的合约,拉拢日本进入西方阵营,以为美国的做闹亚太战略服务。

这本质上就是文武之争,经过二战洗礼,美国军人影响力大涨,有影响文官政府决策的苗头,比如麦克阿瑟就是如此。

吉田知道美国军界不会给日本好脸色,他选择美国国务院进行迂回,从1949年秋天就开始,吉田就开始和美国务院商量美军常驻日本和日本美军基地的问题,试图让政界说服军界。

但直到1950年4月底日本内阁大臣池田勇人访美,美国态度还是不置可否,吉田可算热脸贴了个冷屁股。

日本的转机

这样僵持下去,吉田和日本的命运都是悬而未决。但机会很快来了,那就是朝鲜战争。

1950年7月11日,战争爆发一周后,日本政府进行了公开表态。

你要以为吉田内阁的表态是高举双手支持美国,继续争取印象分,那就错了。

表态如下:

策略很高明,日本毕竟也是东亚玩家圈子里的老成员,这招正是以退为进。

日本表明的态度,首先是不反对联合国。但它话锋一转,又表示自己只能提供有限的合作,因为日本正被占领中。至于能提供什么样的协助,那就看合约啥时候签订了。

这番表态,既不得罪国民,又不得罪美国,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愿望。

做完表态,吉田还要解决国内民意问题,毕竟多数民众还是主张永久中立的,自己要抱美国大腿,就必须把民意这事给解决。

怎么操作,先捧后打。

吉田在内阁会议上强调: “提供帮助”是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行的行政措置。

这就是安抚大家,日本不会以军事方式介入战争。

这很重要,否则你一战败国,不到5年就再次出兵海外,让主张永久中立的日本人民怎么想,国际社又会怎么想?哪怕仅仅是个念头,都会引发一片哗然。

7月14日,吉田茂又在国会上发表演说,强调永久中立的主张不符合日本国家现实与利益。

这是他首次公开作如此表态,通过朝鲜战争,吉田终于得以提出了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依赖于美军保护的基本政策思路。

战争给吉田带来转机,冷战趋势下,许多人改变了看法,觉得永久中立对日本而言不现实,日本也需要保证自身安全,前提是不卷入战争。

美国的转变

美国此前内部争论不下,国防部始终主张对日强硬不肯让步。决定出兵朝鲜后,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再也不为日本争吵了,因为所有人都意识到,要在朝鲜打仗少不了日本。

有了吉田内阁之前对美国示好的基础,一切就变得好办起来,美国一改犹豫不决的态度,开始积极推动对日本的议和。

1950年10月27日,美国政府发表了基于“宽大精神”的对日合约“七原则”。

1951年1月,美国务卿顾问杜勒斯访日与吉田会谈。

1951年3月,将拟定的对日合约方案,分送15国政府。

1951年7月17日,方案送交日本政府。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4天后缔结对日合约,也即《旧金山合约》。

这个合约是相当宽宏大量的,连吉田茂本人都认为,“比预想的更为宽大”。

对比一下时间线,在朝鲜战场,志愿军1950年10月25日开始第一次战役,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结束。

显然,合约火速签订,与战事进展密切相关。之所以称火速,是因为即使这样,从美军入朝作战到签约仍花了一年多时间,如果没有战争,试想需要多久?麦克阿瑟这个太上皇至少还能在东京得瑟好几年。

吉田的谋略

美国迅速推进对日合约,表现得比日本还急迫,它也有自己的难处。

美国和盟友的战略中心在欧洲,远东的兵力已大部分调回,北朝鲜军队势如破竹之时,麦克阿瑟手里一度无兵可用,甚至出现了把在冲绳仅执行警备任务的第29团都调到前线作战这样赶鸭子上架的事。

紧急调兵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个呼声:组织日本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7月,美国参议员坎布埃尔特上书杜鲁门总统,要求允许远东美军募集日本人志愿部队。

此事非同小可,正如上文所说,日本要是出兵,虽然能拉一把美国,但无疑对它的国际形象相当不利,不利于吉田开展外交活动。

关键时刻,吉田茂还是站住了,他明确表示,即使美国政府有此类要求,日本也将予以拒绝,从而表明了日本政府的正式立场。

吉田茂是个老道的政治家,这番明确表态,既打消了国内的反对,也消除了国际 社会 的疑虑。

话说回来,如果真这么老实,吉田也称不上真正的政治家。

实际上,日本还是派出了扫雷舰队帮助美军在元山一带进行扫雷行动,以方便美军的军事行动。这是美国远东海军副参谋长巴克少将提出的要求,对于一直看日本不顺眼的美国军方,吉田还是需要搞好关系,用他的话说就是“很难拒绝美军的要求”。

当然,这次行动是秘密的,时间持续两个多月,日本出动25艘扫雷艇,其中有2艘触雷沉没,有1人死亡,18人受伤。

出动扫雷艇也确实取悦了美国军方,巴克少将评价道:

日本的收益

在战争之前,美国国防部是强硬的惩日派,数万袍泽战死太平洋让他们无比愤怒,珍珠港更被视为奇耻大辱。军官们要求严厉打击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潜力,彻底剥夺其重整军备。

总之怎么痛快怎么来,最好把日本打回农业 社会 ,让他们再没有和美国对抗的可能。

占领日本的是美军,军方意见在日本得到体现。即使政府制定了道奇路线,日本的恢复也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以朝鲜战争为契机,战后日本开始崛起。

经济

对于未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来说,战争本身就是个最好的经济发展机遇。日本离朝鲜如此之近,成为美国战时经济的最好基地。

众所周知,美军作战需要的消耗品是惊人的,除去大量枪支弹药,生活特需品也必不可少。在美军的野战伙食供应箱里,装着各种肉类罐头、饼干、面包,每箱还配置速溶咖啡包,盒装果酱。并且还有香烟、巧克力、口香糖,甚至手纸。

这些消耗品不可能都从美国本土运来,日本就是最好的生产基地。

市场需求旺盛,日本全国都发动起来,工厂、运输机关、劳动力等都为了美国在朝鲜的战争而忙碌。

通货紧缩、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迅速成为过去时,整个日本热火朝天。在战争半年内,畅销的纤维与金属价格翻了两倍,生产此类物资的企业利润率超过45%。

再看开头提到的丰田公司,1950年6月9日刚裁员1600人,正在奄奄一息。一个半月后,美第八军1000辆卡车的订单就来了,丰田不得不再召回被解雇的工人。

7个月内,美军又下了3679辆卡车的订单。

《丰田 汽车 二十年史》这样记载了这段 历史 : 我公司正是因美军的订货而摆脱了危机。并且工人的罢工、骚乱也因生产的恢复而平息。

经济的增长是全方面的。

外汇:从1949年底的2亿美元增加到1951年底的9.4亿美元。

出口:1950年下半年比上半年增长55%。

法人所得:1949-1951年两年内增加3到4倍。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战争赔偿。

各国在二战中遭受日本侵略,损失惨重,战后仅东南亚国家提出的赔偿金额就有近300亿美元。(缅甸25亿、菲律宾80 亿、印尼172亿、南越20亿)

而日本在1949年的外汇储备仅有2亿美元。

朝鲜战争爆发,冷战加剧,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扶植,只有日本振兴了,这个东亚桥头堡才能站得住。

因此赔偿方案几经变动,美国主动帮日本哭穷,把赔偿的主动权交给了日本。

所谓主动权,是指不以货币或实物进行赔偿,而是以资本赔偿的方式为主,因为“日本的资源目前不足以全部赔偿此种损害及痛苦”,所以“日本人民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的服务,供各盟国利用,作为协助赔偿各盟国修复其所受损害的费用。”

最后,日本赔付给东南亚国家的金额是17.286亿美元,这还包括了经济合作在内。

对日本更有利的是,利用自主赔偿的方式,把自己的机械产品输出到了东南亚,开发出的物资就作为资本赔偿。

要知道当时日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什么竞争力,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为日本产品提供了市场,又推动日本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如此一来,海外市场、原料产地都有了。

军事

军事是十分敏感的问题,根据1947年5月3日生效的《日本国宪法》:日本永远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吉田内阁虽认为:国家应拥有自卫能力。但如此敏感的问题他是不敢公开表态的。

并且,吉田的战略是“经济立国”,在他眼里经济第一,军事上的事并不急迫,只要能拥有一定程度的自卫能力就行,有限的资源要让位于经济。

相反,战争爆发后,成了美国催着日本重整军备。

1950年7月8日,麦克阿瑟要求吉田迅速成立7.5万余人的国家警察预备队,并增加8000人的海上保安厅。

吉田迅速照办了,因为这与他的构想相近,且在日本的承受能力之内。

随着美国战事吃紧,急需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1951年1月杜勒斯访问日本时,要求日本重整军备,重新武装起10个师的地面部队。

美国要求日本重整军备,是为了帮助他们构筑防御圈,分担美国所承受的军事压力。

吉田茂拒绝。理由是:民众反对、没有经济能力、国际 社会 疑惧。

这些只是表面的理由,背后原因是此时日本地位变得重要,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吉田如此精明,自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重整军备,可能会把日本拖入战争泥潭,会影响日本经济立国的战略,国民还没有走出战争创伤,民意和国际 社会 都不允许。

而出于冷战的考虑,美国会继续在日本驻军,而这就足以威慑苏联的核攻击了。日本由此也就能避免卷入国际纠纷、专心恢复发展经济。

吉田看得很清楚,他对自己助手解释道:

不得不承认,吉田内阁确实很有策略。

经过几番讨价还价后,吉田内阁作出一些让步,同意增加警察和海上保安人员的数量,并增加其装备,媾和后创建5万人的保安部队,并接受美国的军事顾问。

《对日合约》签订后,日本又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条约的形式明确规定日本为美国的军事基地,而日本为了本国的防卫,逐渐增加自己所负担的责任。

之后,美国又几次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激增军备”,吉田继续玩太极,以各种理由推脱或拒绝。

推到1954年,形式已经发生变化,战争结束了。到这时,日本终于与美国签订了MSA协定。这个协定规定:日本接受美国武器等军事援助,交换条件是承担起加强日本本身的军事力量。

美国想的是在日本少花钱,日本想的是怎么挣美国的钱。

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经济也陷入了一段停滞的难关,怎么办呢?

别急,吉田的操作不是一般地风骚。

吉田左手拿到了美国的共同安全援助款项,右手就把里面大部分钱花到了经济上,帮助日本渡过了朝鲜战争结束后经济停滞的难关。

这一手实在是大写的服。

当然,不管吉田怎么操作,朝鲜战争都促进了日本实现军备重整,为以后日本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交

无需多言,经济和军事的成功就是政治的成功,政治成功重要归因为外交成功。

日本在战败后快速重新崛起,也就是在外交上打了场翻身仗,是战败后再以外交反败为胜的经典案例。

日本有地缘优势,但吉田内阁面对的局面并不轻松,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复杂问题需要仔细应对,一着应对不慎,自己的内阁就可能垮台。具体的措施前文已说过,所以日本对吉田茂评价极高,认为他具有超常的审时度势、见风使舵的能力,被公认为近现代日本少有的具有国际感觉的政治家。

他在战后的危难时刻出任首相,所推行的“教育兴国”,“拒绝重整军备,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等政策对日本的重新崛起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种种手段,利用战争契机,日本政府终于实现了其有利于日本的战略构想。

吉田内阁的胜利就是外交的胜利,日本的机会主义外交政策在朝鲜战争期间为日本摘掉了战败国的帽子,就此重返国际舞台。

在元朝,忽必烈曾两次派出大军征伐日本,由于台风的帮忙,日本抵挡住了当时令世界颤抖的蒙古铁骑,他们认为这是神灵相助的台风,称之为“神风”。

朝鲜战争让战败国日本发生决定性变化,走出了困境,它也因此被日本视为另一股“神风”。日本在回顾这段 历史 时一致公认: “如果没有50年代的那场朝鲜战争,日本绝对不可能在6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朝鲜战争至少使日本赢得了10年时间。”